“鸡蛋托”环保手工记:乡村儿童的绿色创意之旅
(作者:何雨强)在“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的当下,环保不仅是全球共识,更是青少年成长的“责任底色”。近日,南昌大学物理与材料学院香樟流萤支教队赴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仙源乡仙源村“童心港湾”乡村教育基地,为当地儿童开设了一堂以“鸡蛋托变形记”为主题的绿色环保手工课。支教队通过知识讲解与创意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让孩子们在动手创作中领悟“变废为宝”的意义,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号召。
环保认知:鸡蛋托里的“生态密码”
课堂伊始,支教队员陈锦添举起两个鸡蛋托提问:“大家每天都能见到的它们,藏着怎样的环保秘密?”通过“触摸对比”的互动方式,孩子们很快发现纸浆蛋托的粗糙柔软与塑料蛋托的光滑坚硬。“纸浆蛋托用回收废纸做成,埋进土里几个月就会‘回归自然’;但塑料蛋托埋在地下几百年都不腐烂,还会污染土壤和水源。”陈锦添结合纸浆降解过程与塑料垃圾污染河流的对比图片,用通俗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环保意义。

“原来平时扔掉的蛋托,有的在保护地球,有的在伤害它!”学生巫雪妮盯着图片里浑浊的河水,小声感叹。这直观的认知,让“环保”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可触摸的日常。
创意实践:废品重生的“手工魔法”
在创意构思环节,队员提出“给纸浆蛋托第二次生命”的挑战,孩子们的灵感瞬间被点燃。“做小花盆种多肉!”“画成戴帽子的小人!”“堆成彩虹城堡!”经过热烈讨论,大家最终决定先尝试制作“蛋托小人”——用蛋托的凸起部分做脑袋,剪拼后绘制五官与装饰。
分发材料后,孩子们立刻使用画笔、安全剪刀等工具开始创作:韩心语选了粉色画笔,给“小人”画了圆眼睛和麻花辫,笑着说“这是我和妹妹”;熊豪运专注地给作品添上“博士眼镜”,念叨着“要让它教大家保护环境”;宋浩宇则把蛋托涂成彩虹色,边缘粘上彩纸碎,说要“把天空的颜色装进去”。教室里剪刀“咔嚓”声、画笔“沙沙”声与欢笑声交织,支教队员穿梭其间,时而帮忙固定蛋托,时而指导调色,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孩子们沾满颜料的小手上,让“废品重生”的过程充满暖意。

“原来废品也能变成宝贝!”展示作品时,学生鲁华瑞举着自己的“蛋托博士”自豪地说。周陈夕则计划“回家教奶奶留着蛋托,一起做手工”。这些朴素的想法,正是环保理念扎根童心的见证。
据支教队员陈锦添介绍,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此次绿色环保手工课意在为乡村儿童播撒环保种子,助力乡村教育融入绿色理念,培养未来生态守护者。后续,南昌大学香樟流萤支教队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以实践为桥,让环保意识在乡村儿童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