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宪法碑到农家院:江西职业技术大学普法小分队上线!
7月4日清晨,江西职业技术大学“山河记忆 赤心逐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的队员们来到武宁县博物馆前,在镌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石碑下庄严宣誓:“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从理论到实践,从“宪法碑前的宣誓”到“农家院里的宣讲”,实践团队的铿锵誓言正在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宣传实践。
一、宪法碑前的誓言:从“文本”到“信仰”的跨越
“这张1982年宪法修改时的讨论手稿,上面有37处修改痕迹,每一处都藏着‘人民至上’的密码,每一笔都藏着‘依法治国’的初心。”博物馆讲解员的话让实践团队肃然起敬。团队指导老师提醒队员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句话刻在石碑上,更要刻在心里。”

宣誓环节,队员们凝视着眼前的宪法碑,声音从起初的略显生涩,到后来的铿锵有力。“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团队成员赵颗科突然说:“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这么正经地跟‘国法’打交道呢。这种感觉真的是太奇妙了。”
仪式结束后,实践团队在宪法碑前开展“宪法知识快问快答”,路过的游客纷纷驻足参与活动,很快就围起了半圈人,现场像一场热闹又庄重的“法治庙会”。
离开博物馆前,队员们用手机拍下宪法碑的全景,决定把照片设为法治宣讲PPT的封面。“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就像这石碑,既要有硬度,也要有温度。”队长的话让大家明白,接下来的入户宣讲,要做的就是把“硬度”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温度”。
二、农家院里的宣讲:把“法言法语”译成“家常话”
宣誓结束后,队员们分成小组在新宁镇黄塅村入户走访。刚开始,有老乡觉得“法律都是当官的才管的事,跟咱老百姓无关”,队员们就逐户开展法治宣传。张大爷经常收到带有链接的短信,要求他填写个人信息,武宁籍队员陈世楠耐心讲解《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用家乡话解释个人信息的收集范围、使用规则以及收到侵害时如何维权等;队员赵颗科和占云航则把村子里的留守儿童都叫到一起开小会,给他们讲《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比如“如何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预防网络成瘾的主要方法”等;实践团队还针对近年来网络诈骗的新形式,结合AI换脸诈骗、虚拟网络投资等真实案例,为村民们深入剖析《网络安全法》。

为了让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实践团成员还将法律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网络世界套路多,陌生链接别乱戳。个人信息保护好,电话12333记牢。”傍晚的文化广场上,孩子们的笑声混着广场舞的音乐,把夏日的黄塅村搅得热热闹闹,而实践团队编的顺口溜,则成了村里最火的“流行曲”。
此次法治宣传活动以武宁县博物馆的宪法碑为起点,通过宪法宣誓坚定了法治信仰,又深入黄塅村开展入户宣讲,将《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知识传递给村民,切实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未来,实践团队将继续努力,做好“法律的翻译官”,让法治之光在更多的乡村闪耀,为构建法治社会贡献力量。(记者刘子成通讯员柯虹占云航陈缘)